第132章 八阵(1 / 2)
第132章八阵
阵而后战,兵法之常。
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
两军相距四五里时,司马懿就登到了右手侧的骊山台地上,观望汉军军阵之虚实。
彼时汉军仍是方阵。
方阵即意味着进攻。
圆阵则意味着防御。
司马懿遂回到阵中,以魏平、贾栩二将为前锋,以张靖为左翼,山峻为右翼,共率甲士八千,列方阵三阵击之。
这是他可用之兵的七分之一。
然而汉军却在距魏军三里左右时开始变阵,在略有起伏的平原上,即使登上战车,司马懿也并不能将汉军军阵尽收眼底。
只能望见汉军所变之阵并非典型的左中右三阵,也不像加上前后两阵的五阵,倒呈现一种楔形的阶梯状。
于是在汉魏两军前部即将接战之时,司马懿再次勒马来到了右手侧的骊山台地上,居高临下观望交战双方军阵之态势。
这一望,汉军所布战阵的全貌总算是尽收眼底,却教司马懿神色一时有些惊奇。
实在是没见过如此战阵,整体上呈现圆形之势,实际上却是由九个大小几乎等同的方阵组成。
八阵在外,状若八卦。
一阵居中,恰似八卦阴阳之鱼。
其子司马师顿觉疑惑:
“阿父,诸葛亮今日之阵,单论严整秩序而言,比魏延出阵挑战那日所列方阵混乱不知几许。
“所谓军而不阵,阵而不整,在阵而嚣,军莫可用者。
“观诸葛亮今日军阵,阵形不整,士卒纷扰杂乱,显见操练未熟。
“以此未成之阵决战,岂非是自暴其短
“会不会…有什么陷阱埋伏”
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,如今乃是一决生死,一决长安归属,乃至一决两国命运兴亡的危急存亡时刻。
司马师不能理解,蜀军今日为何不稳扎稳打,反而弄这么一出里胡哨的军阵对敌。
而与他的狐疑不同,他那不成器的弟弟司马昭心中却是生出些许侥幸之感,并险些笑出声来:
“八卦虽暗合天道,但诸葛亮将之生搬硬套,练成军阵,倒是让儿想到了复古周制的王莽,以此对垒,难道不正是削足适履,不合时宜,或者说…缘木求鱼”
就连司马昭都晓得的道理:
凡战,非阵难,使人可阵难。
非使人可阵难,使人可用难。
也即是说,布阵事实上并非什么高深莫测、玄之又玄之事,而是极其务实,极其事功的。
其中关键,无非是常年的累月训练,使士卒能明旗鼓号令,能理解阵法,布出阵法,坚守阵法,变换阵法而已。
而就在前几日,诸葛亮分明能列出严肃整齐的万人大阵,令人望之心生肃穆之感。
偏偏如今生死决战的要紧关头,诸葛亮却搬弄出个里胡哨的八卦之阵……
这哪里是打仗
简直就是寻章摘句的腐儒嘛!
司马懿静静观察片刻,却是很快看出了些门道,大体明白了这九阵之法的优劣得所。
随即以手遥指漕渠方向:
“自漕渠到这骊山台塬,中间距离不过四里,大型方阵难以铺展。
“我仅派出八千战卒为前锋,这方战场便已几乎是水泄不通,再不能插进一支军队了,否则便不能从容变阵、支援。
“是故诸葛亮这八卦之阵,虽不如先时所列方阵熟练严整,却胜在能使有限地形中结阵兵力更多,兵势更厚。
“能以前为后,亦能以后为前。
“不论何处受击,其余诸阵都可迅速提供支援。
“这大概就是诸葛亮为何敢腹背受敌与我一战之故了。
“新丰城中守出纵是出战,也不能安然袭其后背。”
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二人皆是一异,随即面面相觑。
现在是什么关头,这位被诸葛亮打得头都快要抬不起来的骠骑将军怎的还涨敌人志气
就在兄弟二人诧异之时,被他们的老父亲委为前锋的魏平、贾栩、张靖、山峻四将,以率八千战卒全面与汉军接阵。
不论是战将还是战卒,显然并没有接触过如此古怪的战阵。
又没有司马懿军令调度,更看不到军阵的全貌,于是只能按着作战的本能,各自率部与八卦之阵最外围四阵接触。
汉军所列八卦之阵,内径更小,军阵更密,且各阵间留有空隙,乃是四通八达的支援通道。
通过这一条条通道,汉军各部间可互相为援,且支援速度更快,远比正常方阵更加及时。
而魏军八千战卒分成四部,各击八卦一面后,由于处于战阵外围,各部相互之间的距离天然就被放大,变得难以支援。
两轮箭雨后,双方进入白刃战。
过程简单,迅速,直接。
处于魏军战阵正中的魏平部两千甲士,与八卦阵正左的青龙之阵,由大汉护军陈式所领的两千老卒、一千戍卒正面对上。
前锋战很重要,阵线很重要。
哪方能得胜,哪方能把阵线推进,哪方的军心士气就能得到提升。
所以不论是汉军抑或魏军,处于军阵最前几列的几百将士,毫无疑问都是最为精锐悍勇之卒。
他们身披防御相当的筒袖中铠,手持锋锐相当的精锻刀枪。
按理来说,这么些称得上旗鼓相当的精锐甲士间的战斗,会进入很长一段时间的僵持或拉锯。
在双方心气、胆气、士气、体力被大幅削弱前,成建制成规模的死伤往往不会发生。
然而这个常理,注定要因攻守兼备的八卦阵首次出现在魏军眼前,魏军诸将校仓促之间不知该如何应付而打破。
只是在打破这个常理前,汉军与魏军之间仍进行了约摸半刻钟的相互试探。
试探的过程中,尽管双方出招拆招,打得喊杀震天,黄土漫漫,但除了各自折了许多刀枪箭矢外,并没有出现什么突破口。
双方每阵死伤数十,士气相当。
阵线时前时后,陷入拉锯。